生活中经常会看到一些父母或亲朋好友哄逗孩子,看似是在跟孩子打招呼、教孩子做事情、锻炼他们的思维和行为能力,但从孩子心理发育的角度讲,这些做法却可能伤害了孩子。
1.“宝宝不怕,打针一点都不疼。”小朋友都有去社区打疫苗或是去医院验血扎手指的经历,家长总是习惯性地安慰孩子说:“宝贝,打针不疼,不要怕”。这种说法看似在安慰孩子,但实际却是在对孩子撒谎,因为无论对大人还是孩子来说,打针肯定是疼的。更重要的是,父母这样安慰孩子,恰恰忽略了给孩子提前做心理预设,当孩子发现被扎一针很疼时,就可能会嚎啕大哭。父母可以对孩子说:“打针会有一点点疼,但为了身体不被病毒“欺负”,一定要忍住,宝宝最坚强了。”
2.“给阿姨唱首歌,给你糖吃。”在小区里玩或是家里来客人时,有些大人总喜欢这样逗孩子。孩子展示才艺,应该是他们内心自发的想法,不应该培养孩子为了点“好处”,就屈服别人,大人更不能以此强迫孩子表演,这种做法缺乏对孩子的尊重。可以对孩子说:“我们都很喜欢听你唱歌、看你跳舞,你能为大家表演一下吗?”
3.“你在玩什么?给阿姨玩一会儿吧!”如果孩子不给,会逗孩子说“这么小气啊,不给阿姨玩”;孩子给了,会说“谢谢,阿姨不玩了,你自己玩吧”。这样的言语在大人的世界里是句玩笑,但在孩子的世界里,他却会当真。孩子给了大人玩具,大人言语的拒绝对于孩子而言是一种“伤害”,他会觉得是在拒绝他的真诚。
4.当孩子很专注地玩或做事情时,对他说“宝贝,快看妈妈手里拿的是什么”。生活中这样的场景也很常见。这其实是剥夺孩子注意力的一种行为。中途打断孩子,偶尔一两次没关系,经常这么做既打断了孩子的注意力,又可能会打击他的积极性。注意力时间的长短是逐渐提高的,如果注意力经常被打断,对孩子成长可能会有负面影响。
5.“你妈妈不在,阿姨给你好吃的。”有的人看别人家孩子可爱,会未经家长同意,忍不住拿零食给他吃,本是好意,但由于不了解孩子的体质或饮食习惯,可能会给他带来一场湿疹或是过敏。作为成年人应该首先有这个意识,在给对方孩子零食之前,先咨询对方家长孩子能不能吃,是否过敏等。
6.“宝贝,妈妈帮你做。”妈妈总是想帮孩子做好每件事。大人这样做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自己动手的权利。有的孩子对做一件事刚产生好奇心,就被大人的“帮忙”浇灭了。所以,在孩子没有求助之前,请不要打断他的探索。